野生动物贸易永久禁令
全球野生动物贸易已经形成一条血色暴利产业链,对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动物福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多重风险。新型冠状病毒是近百年来人类社会面临最严重的动物源传染病之一,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野生动物商业贸易禁令,此类情况未来可能还会发生。
每年全球野生动物贸易额约为70至230亿美元,被交易的野生动物主要来源于野外猎捕或商业圈养繁殖。野生动物贸易在给野生动物造成巨大伤害和痛苦,却将暴利凌驾于人和动物的健康之上;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也为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埋下巨大隐患。
危害性极大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传染性强,而且致死率高。埃博拉病毒、SARS和禽流感就是近些年的教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稳定。有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栖息地和人类活动的变化,未来70%的新发疾病将源自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将野生动物用于食物、旅游娱乐、异域宠物、传统药物和时尚制品的需求。
旅游娱乐业中的野生动物
利用野生动物从事旅游娱乐活动是刺激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的重要推手之一。全球范围内,超过55万只野生动物被用来骑乘、表演和作为拍照道具,用于娱乐游客。据统计,过去四年里,4600万人至少付费看过一次海豚表演;而在泰国,每年约有1100万人付费观看大象杂技表演。
野生动物娱乐活动往往隐藏着非常严重的动物伤害,例如,野生动物被长期圈养、过早与母亲分离、接受高强度的残酷训练、居住在恶劣的环境之中、饮食和医疗不足等,动物福利状况令人堪忧。人们在和圈养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时,也会增加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早在几个世纪前,大象身上的结核病就被发现,作为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象夫、游客都可能通过与大象亲密互动将疾病传染给大象。
旅游娱乐业的发展不断推高野生动物贸易,用于骑乘的大象价格也飞涨,目前价格高达5万美元一头;一只海豚每年也可为娱乐场所(如海洋世界)赚取40万至200万美元的利润。
异域宠物
20世纪开始,异宠贸易日益繁荣。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很大一部分利润就来自异宠交易。常见的异宠包括蛇、鹦鹉、鬣蜥、蜥蜴、乌龟和水獭等。据估计,目前仅美国就有1760万只异宠。2011至2015年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高达270万只野生动物在国际合法商业贸易中被交易,包括150万只活体异域宠物,主要为野外捕获及人工圈养繁殖的球蟒、非洲灰鹦鹉、帝王蝎、豹纹陆龟和草原巨蜥等五种小型野生动物。
无论是来自野外还是人工繁殖的后代,对野生动物宠物的需求会带来严重动物福利问题,让动物承受捕捉、运输、训练、与饲养者接触、繁殖及圈养等方面的痛苦,不仅威胁野外种群的生存,也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生态入侵等风险。
大多数被用于异宠贸易的野生动物在到达市场或宠物商店前就已经死亡。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的野生动物异域宠物全球贸易报告——《狂野之心:异域宠物贸易的残酷现状》,揭露了偷猎非洲灰鹦鹉给动物所带来的痛苦。据估计,66%的非洲灰鹦鹉在到达国际中转站前就已死亡。
传统药物
在工业化时代,全球传统医药对野生动物的需求激增。在贸易驱使下每年大量的野生动物被从野外猎捕或圈养繁殖,不仅威胁濒危物种的野外生存,也给许多野生动物造成严重虐待和伤害。
在现实中,药用野生动物的功效也往往被商业扭曲和夸大,误导了不少消费者。事实上,很多草药完全可以替代野生动物药的相关功效。依赖野生资源或人工养殖的方式获取野生动物药材的做法越来越难以持续,这种做法不仅有损传统医药的声誉,也不利于野生动物保护,更不符合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药用野生动物的集约化养殖和利用跟野生动物食用产业一样,存在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这些动物经常生活在恶劣贫瘠的环境中,极易感染疾病,在和人们近距离接触时还可能将疾病传染给人类。据估计,亚洲传统药业每年盈利额达600亿美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麦克维尔(Steve McIvor)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野生动物产业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从而防止类似疾病再次大规模爆发。我们需要一项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禁令,减少大规模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途径,使每个人不再受到此类疾病的侵扰。”
多年来,国际社会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观念多是“可持续利用”,只要物种尚未濒危,人们便可以通过利用野生动物从中获利。这样的观念使得野生动物在政策、法规和制度中被视作商品,而动物福利往往被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导致贸易扩大,使人类跨越了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边界,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动物福利得不到保障,又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使得危机潜藏在各个角落。
每一种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如果我们还不做出系统性地转变,那么结果终将危害到我们每一个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球野生动物贸易永久禁令,共同携手保护野生动物,消除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共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