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 “将虐待动物罪写入刑法” 的议案引发了不少境内外媒体的关注。去年两会,朱列玉代表关注的也是动物虐待,建议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
事实上,近年来动物保护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两会提案之一。
动物福利不仅仅是和谐、文明社会的题中之义,更是时代进步、国际交流乃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什么是动物福利?它又有哪些现实意义?
什么是“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是指满足动物最基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生存需求(动物福利五项原则[1])。动物福利认可将动物用于合理的食用、陪伴、役用以及科学研究等目的,但强调在利用动物时要尽量避免动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动物福利的核心是善待动物,其底线是反对动物虐待。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得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和法律的认可。
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animal rights)”存在本质区别。动物权利认为动物享有不被利用的权利,反对人类以各种形式占有和利用动物,主张素食,提倡不使用任何含有动物原料的产品以及制品。动物权利是一种小众的社会思潮,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而动物福利理念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且被多数国家在立法中予以确认。
动物福利也不同于野生动物保护(Conservation),前者关注的是受人类影响的野生动物的福利状况,而后者关注的是物种多样性、野生动物种群以及栖息地保护状况。
动物福利的合法性
动物福利已经写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2]。OIE成立于1924年,是一个拥有181个成员国的国际政府间机构,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改善动物的健康。动物健康、兽医服务和动物福利是OIE工作的三大核心领域。
作为OIE的成员国,中国政府认可和支持OIE制定的各项动物福利标准,并在2007年后与OIE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诸多成果。倡导动物福利,虐待动物罪立法,正是OIE及其成员国履行动物保护义务的题中之义。
动物保护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有观点认为,动物保护、动物福利是舶来品,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这种观念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国古代在动物保护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分支儒释道都非常重视动物保护,其向善的思想与动物福利理念一脉相承。以儒家思想为例,“仁爱”的对象不仅包括人,也包括与人类共生的动物。《论语述而》中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多钩渔具钓鱼,不射杀夜宿的飞鸟),至今还闪烁着文明的光芒。孔子还将对待动物的态度纳入“仁”的教化之中,用以修炼、提高学生的道德操守,并从中检验学生德行的高尚与否、宽厚与否。当今欧美国家通过动物福利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心、责任以及尊重生命的意识和态度,与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做法不谋而合。
因此,动物福利也常常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和动物有关的话题上提倡动物福利,就占据了科学和道德的制高点。动物福利并非西方强加,也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动物福利的理念和实践,其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符合我国“文化自信”的原则,也有利于提升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动物福利的现实意义
重视和研究动物福利,可以增强中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推进过程中与沿线国家的对话和交往,并在动物相关的国际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重视动物福利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动物保护领域树立和提升中国作为文明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动物福利同时也关系到经济和贸易,WTO规则中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就规定,国际间贸易必须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因此与动物福利有关的贸易壁垒已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欧盟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
良好的动物福利还有助于提高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促进可持续农业模式转型,减少大规模动物疫病,从而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立环境、动物与人类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时至今日,由动物福利引发的环境、健康、法律、伦理、文化乃至外交问题越来越多,动物福利也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重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发成为国际交流、经济贸易甚至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关键。所以,动物福利立法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让我们,拭目以待。
[1] http://www.oie.int/en/animal-welfare/animal-welfare-key-themes/
[2] http://www.oie.int/en/international-standard-setting/terrestrial-co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