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鳞”困境——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印度穿山甲盗猎和非法交易调查报告》
新闻
近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印度穿山甲盗猎和非法交易调查报告》,揭露了印度北部阿萨姆地区穿山甲遭非法猎杀、交易并走私用于亚洲传统医药黑色利益链条的事实。
该报告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与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完成。研究显示,非洲、东南亚和印度已经成为穿山甲全球非法贸易的源头;面对亚洲传统医药对穿山甲制品的巨大需求,这些地区的盗猎活动不仅导致穿山甲野外种群濒临灭绝,也带来了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
部分传统医药从业者认为,穿山甲鳞片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刺激哺乳期女性泌乳和治疗伤口感染等功效。事实上,穿山甲的鳞片由角蛋白构成,与其他动物的指甲和毛发的组成成分相同,并无科学证据显示其具有医学功效。然而,对穿山甲鳞片疗效的吹嘘和夸大却引发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并导致全球范围的盗猎不断发生。据估计,在2000年到2013年之间,超过100万只穿山甲遭到残忍捕杀和交易,并主要流向了亚洲传统医药行业。穿山甲已成为世界上遭盗猎最严重的哺乳动物。
报告显示,穿山甲贸易通常起源于国际上的贫困地区,执法和监测和都存在很大挑战。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被偷猎的穿山甲往往首先售卖给中间商,然后再被贩卖到有购买需求的国家。尽管在印度,穿山甲的商业交易属于违法行为,但受到暴利驱使,当地捕猎者依然铤而走险。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麦克维尔(Steve McIvor)表示:“在盗猎过程中,穿山甲被烟熏烤、被重物连续击打,甚至被活生生丢进沸水炖煮,遭受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日益严峻的穿山甲盗猎和非法交易已经成为导致穿山甲灭绝的最大隐患。”
牛津大学动物学系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的David Macdonald教授表示:“传统医药对穿山甲制品的需求以及非法交易的暴利仍在驱动穿山甲的全球盗猎行为。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已经大幅下降。”
穿山甲是天生的害虫终结者,它们能够保护庄稼,减少毒性杀虫剂的使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极具价值。目前全球现存8种穿山甲,在其分布的51个国家均被列为濒危物种。去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也将所有穿山甲列入附录I物种,严格禁止对其进行商业交易。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致力于终止动物虐待。为了打击穿山甲制品的非法交易行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呼吁各国严格执行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引导消费者停止使用穿山甲制品,加大草药和合成药物研发的投资推广力度。此外,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建议相关国家为穿山甲栖息地周边居民开发替代生计,支持当地脱贫和教育努力,从源头遏制野生动物盗猎行为。